天天通讯!香港拟推“无收入无盈利”科技公司IPO PE/VC怎么看?
《科创板日报》10月17日讯(记者 陈美)近日,港交所就上市规则又有新动作。
(资料图片)
消息人士称,港交所有意批准估值150亿港元-200亿港元的未盈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集资;若该等公司全年收入不少于2.5亿元,上市估值门槛可降至80亿港元。
此前,港交所曾修订18A“生物科技公司”,允许未盈利公司在联交所主板上市,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。随着“无收入无盈利”科技公司在港IPO相关事宜被讨论,未来科技公司在港的融资规模也令人关注。
赴港上市,基石投资人很重要
尽管港交所拟推“无收入无盈利”科技公司香港IPO,但截至目前,仍在征求公众意见中,预计于10月底至11月初发布咨询文件,目标于2023年初实行。
10月17日,一位专注于港股上市的券商人士在接受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具体事宜要等到细则发布后再说。“目前,只是征求公众意见。”
同日,一位硬科技领域的人民币基金投资人对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表示,“去香港上市,如果利润没有5亿人民币,上市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市盈率会非常低。同时,港股上市中介费用昂贵,律所和会所的收费都非常高。如果不盈利,恐怕连中介费都承担不了。”
“相对于A股,港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在操盘。一旦大机构不看好,发行时很可能找不到基石投资人。”该位投资人谈到,此前就有一家文化娱乐公司临时退股。“据说,就是因为基石投资人跳票,最终导致发行失败。而文娱公司在港股估值很低,基本都在10倍PE以下。”
该位投资人表示,此次港交所拟推“无收入无盈利”科技公司IPO,预计要求相关企业估值在10亿元水平以上。“无盈利不是大问题,市场看的是公司未来预期。这就好比生物科技公司,至少要有一项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。如果项目有稀缺性,对应的市场空间大,那么无收入无盈利也会有投资者买单。”
“总体来看,这一上市规则是搭建了一个新机制,允许‘无收入无盈利’公司来港融资。至于是否上市成功,取决于公司自身和市场环境。当然,上市过程中找到能力强的中介机构也十分重要,因为它能帮助企业找到基石投资人,锚定估值。”
根据现行规则,在联交所申请IPO的企业,估值至少为5亿元。上市前,最近3年的合并利润至少8000万元;未盈利企业需要至少40亿元的估值,年收入至少5亿元才有资格申请。由于赴港上市门槛高,不少公司在考虑从其他市场筹集资金。
首选境内资本市场
由于港股是境外市场,再加上相关门槛要求,人民币基金所投项目实际上鲜有在港股上市。
“一般情况,人民币基金投的项目包括科技类企业,想要在港股上市,需要走ODI(境外直接投资)或者收益互换的模式,不能直接参与。”沪上另一位机构的创始合伙人告诉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,同时,由于审批时间较长,审批流程也相对繁琐,更让人民币基金的投资项目赴港上市进程较慢。
据该位创始合伙人介绍,人民币基金所投项目,上市目的地还是国内。“目前,国内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,北交所门槛较低,但对知识产权、研发费用、盈利情况有要求。企业如果达到一定体量,一般会首先考虑A股上市。与此同时,北交所对散户投资门槛较高,为50万元,也使得其流动性一般,有时机构无法顺利退出。
“除北交所外,还有新三板市场。但总体来说,估值回报预期不高。”该位创始合伙人谈到,就目前而言,有5000万以上营收的企业,率先考虑A股上市;营收在1000-2000万之间的公司,选择北交所上市。
实际上,在港交所拟推“无收入无盈利”科技公司IPO前,许多公司都愿意赴美上市。“这一方面是由于美股包容性大,很多公司都可以上;另一方面,在一段时间内,美股对于中概股的估值很高,VC/PE也乐见其成。”上述创始合伙人继续谈道。
但去美股上市,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“对于人民币基金而言,被投企业境外上市时需要做红筹结构;而拿了美元基金的企业,则要搭建VIE构架。目前,做红筹架构的企业较少,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拿了美元基金的钱。但不管是什么架构,都是B轮以后,或者要上市前才会做架构上的改变。”
“另一方面,去国外上市是被要求越透明越好,中美审计监管也聚焦到这一点。但从今年部分已上市的中概股来看,一些公司由于规模较小,使得其没有披露相关审计信息。”
消息显示,港交所、香港证监会研究的无盈利科技公司,包括人工智能、半导体和SaaS等。今年以来,上述领域在融资上,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。采访中,另有投资人士对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表示,一些零售消费、农业等行业公司,仍可推进赴美上市计划,而一些科技类公司可以选择SPAC上市。“总之,在联交所相关细则出台后,可自身情况,制定上市事宜。”